6月8日,一場“文學孵化與ChatGPT研討會”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舉行,來自上海市作家協會、復旦大學、同濟大學、華東師范大學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、上海理工大學、上海開放大學的近30位作家、學者就該議題展開熱議。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:與其討論人類文學創作是否會被ChatGPT取代,不如探討如何將人工智能作為輔助工具,充分發揮“人的用處”。
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表示:“于2023年,于今后的發展而言,毫無疑問,ChatGPT的誕生不僅是技術現象,也是文化現象,也不能不說,也是文學現象,很多人已經開始了ChatGPT的游戲式的文學嘗試,它將帶來的,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。那么在這場科技革命中,文學的位置在哪里?文學孵化何以進行?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的眾多命題中的兩個問題。”
作家:“沒有什么危機感”
幾年前作家小白參與了一個用ChatGPT2輔助寫作的項目,他的小說《“發揮你無限的潛能”》恰寫到一位作家為寫好故事參與一系列大腦與神經系統手術,最后成為了“機器智能”。小白在小說開篇就寫下說明:“小說第五、六節中若干詞句和情節發展在人工智能中文預訓練模型輔助下完成。”
“當時我覺得GPT2距離輔助寫作還很遙遠,因為這第五、六節就用了我兩三天的時間,如果自己寫只要兩三個小時。但是誰也沒有想到,ChatGPT4來了。”小白感慨,他在來開會的路上還看了陳楸帆借助ChatGPT4生成的最新小說,盡管還是有機器生成的痕跡,但已經“頗有成果”了。
現場有人問小白:“你有危機感嗎?”
“沒有什么危機感。”回顧了人工智能寫作的歷史后,小白直言經過一兩代的迭代GPT絕對可以成為輔助寫作的工具,“盡管現在用它輔助寫作還有一點過于前瞻,但我們還是需要盡量學會使用它。最關鍵的是,我們不要把它擬人化,它實際上是一個平臺,一個溝通的媒介。”
學者:以ChatGPT為訓練伴侶
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鄧建國看來,ChatGPT或能激發人類新的浪漫主義運動。《約翰·克里斯朵夫》寫道:“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,因為過了這個年齡,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,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,日復一日,更機械,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,所思所想,所愛所恨。”
換句話說,人類社會大部分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都淪為了機器,從事著機器般的工作。
“沃特·翁認為,因為文字、手抄和印刷術等技術的存在,才讓浪漫主義運動的出現成為可能。同樣,我認為今天ChatGPT可以高效地生成各種模式化的文字,從而讓人類能騰出腦力來從事更多的創造性工作。”鄧建國表示,在人類未來的發展中,我們將能以ChatGPT為自己的訓練伴侶,在涉及“學、識、才”的內容生產中充分發揮“人的用處”。
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作家協會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辦。王偉表示,此次的研討更多的可能是生成式的:看到我們能看到的、可以預見到的。而我們能看到的、可以預見到的,本身又在生成之中。
“我們的文學孵化工作,在ChatGPT的新技術革命背景下,需要我們有‘融匯古今,聯通中外’的新思路、新探索,新做法。這是我們共同研討的價值所在。”
本文標題: 文學與ChatGPT的碰撞:以ChatGPT為寫作輔助工具
本文地址: http://3824dh.com/brand/news-s01pl30905.html
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錯誤糾正或刪除請發郵件,收件郵箱kefu@huangye88.com
2009-2025 黃頁88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12932號-1 │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561號 京ICP證100626
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錯誤糾正或刪除請發郵件,收件郵箱kefu@huangye8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