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連我這種做人工智能的人,看到ChatGPT這樣的表現,都大為震撼。”發出這種感慨的,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沈向洋。
作為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專家,沈向洋常年從事人機交互、統計學習、模式識別和機器人等方向的研究工作。最近這幾年,他也經常和同行一起辯論,通用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做得出來、什么時候可以做得出來,討論到底人工智能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算是“智能”。
讓他感慨的是,在大家“還沒有吵清楚的時候,ChatGPT已經橫空出世”。
7月23日,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的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上,諸多人工智能領域著名學者圍坐在一起,共同探討大模型及通用人工智能將會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,圍繞AI大模型的可能性邊界、數據集和訓練集、計算機視覺、知識圖譜等問題展開了討論。
“不要說我們這些人沒有反應過來,比爾·蓋茨也沒有反應過來。去年6月,蓋茨都不相信這件事能做出來,直到8月給他(看了)模型——60道題做對59道,他才相信這件事真正實現了。”沈向洋說。
即便是世界級水準的科學家,從業幾十年的計算機行業專家,對于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,由ChatGPT等人工智能產品帶來的種種變化,也難免會心生感慨。
“數學、物理等對于信息科學十分重要,同時基礎學科也需要有效運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,以促進自身的發展。”在會上播放的致辭視頻中,菲爾茲獎得主、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說。
在他看來,信息科學能夠產生一些重要且有意義的數學問題。這些問題,“數學家正在很起勁地研究”,人工智能正在影響數學本身的發展。他希望,年輕科學家能夠從根本上了解人工智能,并在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過程中,發揮重要作用。
AI大模型需要用大量的數據和計算資源來打造,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副理事長周明思考的,則是AI大模型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,如何具體“落地”。
在大模型的訓練過程中,智能到底是在哪一步真正出現的?智能涌現的機制又是什么?在討論的過程中,沈向洋拋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。最終他拋出一個觀點——最關鍵的問題是缺少正確的數學工具。
“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,基礎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關系。”他說。
用沈向洋的話說,很多科學技術發展的背后,都有非常強大的數學工具和數學原理在發揮作用,人工智能領域當然也不例外。
對這個話題,德國漢堡大學教授、多模態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張建偉的補充是:“我們不只需要數學模型,還有物理模型、生物模型、腦科學模型。”
張建偉的主要研究方向,包括智能系統的感知學習和規劃、多傳感信息處理與融合、智能機器人、人機交互等等。他提到,雖然現在機器人的發展,在處理單模態信息上已經取得很大進展,但是多模態信息處理方面,跟人類相比,尤其是在動態環境下,“還差得非常遠”。
“我相信,基于物理、生理、模型和大數據聯合驅動AI的方法,是未來實現智能機器人的必由之路。”張建偉說。
張建偉注意到,目前國內對機器人的熱情很高,產業基礎和環境氛圍很好。如何在科技倫理的框架下推進機器人研發,不刻意地規劃人工智能的創造性,給人類留出一些創意空間,是他認為“非常值得關注、值得探索的問題”。
關于模型訓練,埃隆·馬斯克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創始成員楊格認為,伴隨著模型規模增長,需要更加豐富、質量更好的數據集,需要由偏重網絡輿論的數據集,轉向偏重數學科學、更具邏輯性和推理性的訓練集。
在楊格看來,AI的思維結構和人類的思維結構完全不一樣,唯一相同點是,AI大模型是用人類的數據訓練出來的,在某種程度上,“會感覺很像我們自己跟自己對話”。但人工智能跟人類仍然是不一樣的,AI到底能不能像人類一樣融入社會,目前“還不好說”。
“ChatGPT不是人,我們也不會把它當成人來對待。AI用自己的模式跟人類交流。”楊格說。
本文標題: 人工智能的未來在哪里
本文地址: http://3824dh.com/brand/news-7d2eo49643.html
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錯誤糾正或刪除請發郵件,收件郵箱kefu@huangye88.com
2009-2024 黃頁88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12932號-1 │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561號 京ICP證100626
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錯誤糾正或刪除請發郵件,收件郵箱kefu@huangye88.com